摘 要:國有企業的融資困境,是在世界范圍內普遍存在的難題。本文闡述了我國國有企業的性質和地位,并對其融資的現狀和影響因素進行了探討。最后,根據相應融資難的因素,提出了國有企業融資方式的轉變與創新。目的是讓我國國有企業能迅速發展,為國家的經濟建設做出貢獻。 關鍵詞:國有企業 融資方式 治理問題 一、 引言 現代社會經濟發展證明,國有企業是社會經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國有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我國工業企業中的小企業占全部工業企業數的90%以上,60%的總產值、75%的城鎮就業機會和60%的出口,都是由國有企業創造的。國有企業不僅成為國民經濟的一支重要力量,而且在推進經濟市場化,合理配置社會資源,適應生產力發展水平,培育風險型企業家,特別是在緩解就業壓力、推動技術創新及構造市場主體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自身和宏觀管理方面的原因,國有企業在發展中還存在著諸多問題。 二、國有企業融資困境的原因分析 1、從企業自身分析 很多私營國有企業仍實行家族式管理的企業治理結構;沒有規范的企業體制和規范的會計、審計制度。這樣導致信用度降低,對國有企業融資具有很大的障礙性。 2、從金融機構分析 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面臨貸款成本問題,包括固定成本和可變成本。國有企業的貸款具有金額小、筆數多等特點,這就決定了金融機構尤其是大型金融機構對其授信業務的交易成本較高。據調查,國有企業貸款的頻率是大企業的 5倍,而戶均貸款數量僅為大企業的 0.5%,銀行對國有企業貸款的信息成本和管理成本是大企業的 5-8倍,即使按現行規定商業對國有企業的貸款利率最多可以上浮 30%,銀行的綜合成本仍然很高。 3、從政府方面分析 政府沒有建立多途徑的國有企業融資渠道和完善的擔保體系。目前,國有企業融資基本上只能通過間接融資渠道取得資金,很難通過直接融資獲取發展的資金,融資渠道的單一,使國有企業的融資非常困難。 三、國有企業如何解決融資難 建立健全國有企業財務會計制度。國有企業要做好籌資、投資等理財決策,確定合理的籌資渠道和方式,分析每種融資類型所帶來的成本和風險,樹立全面理財觀念,做到財務管理規范透明,財務數據真實可靠;同時,要形成將財務報表定期提交外部審計機構審計的意識,提高財務數據的可信度,構建良好的銀企關系,以自身的實力取信于銀行,增強融資能力。為此,企業必須積極建立與金融機構的信息互換機制,如企業與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之間的信息互換,充分客觀地公布企業內部的財務信息,以便銀行進行科學、準確的資信調查,提高其資信等級。 四、融資方式的轉變與創新 應當重視政策性銀行的制度創新和業務創新,通過職能擴充與重組,使國家開發銀行和農業發展銀行的單純政策性職能向政策性職能與經營性職能并存轉變,將解決處于創業初期的國有企業融資問題列為國家開發銀行和農業發展銀行的重要職能之一 目前銀行的業務產品有問題,銀行業務創新跟不上民營企業不斷增長的金融需求,不能為民營企業提供多層次的不同類型的金融服務,不能提供相應的金融產品。金融機構應從以下兩點著手進行金融機構的補救以服務國有企業融資。 首先,信貸激勵機制不夠。信貸部門對貸款責任人的責任追究很重,但激勵機制卻不夠跟不上去。因此,信貸機構員工很少主動尋找機會去發展貸款業務。這樣就限制了急需資金的國有企業的發展。 其次,基層銀行和信用社所獲得授權信貸權限有限;鶎有刨J金融機構對國有企業的幾乎無信貸權限。因此,中小型企業從金融機構很難獲取貸款。 制定和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提供基本的制度保障。根據《國有企業促進法》,從融資角度,進一步加大對國有企業的支持力度,可著手制定《國有企業信用擔保管理條例》和《國有企業融資基金管理條例》等配套的法規,改善國有企業融資的法律環境。必須制訂專門的《信用法》,使治理我國的信用環境有法可依。為了完善我國的風險投資機制,必須對我國有關風險投資的法律法規予以完善,解決我國一些機構投資進行風險投資的法律限制,盡快制定《風險投資法》、《有限合伙基金管理辦法》等。 政府要對民間金融轉變觀念,規范政府行為。政府不要對民間借貸實行“一刀切”的政策,允許民間借貸等非國有金融的發展,并對其進行有效的監管。各級銀監部門和地方政府相關職能部門應積極探索民間借貸的有效監管方式,防止其向“高利貸”、“地下錢莊”、“非法集資”等非法方向轉化。 五、結語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速,以及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國有企業問題己成為世界性的長久問題。在我國,國有企業在促進經濟增長、吸收就業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已經是國民經濟中的一支重要力量。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國有企業日益顯示出其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由于我國國有企業融資難問題嚴重,使其普遍面臨著發展的“瓶頸”問題,嚴重傷害了我國國有企業發展的信心。 可以看到國有企業發展的外部環境越來越趨于市場化和理性化。盡管其發展還面臨著諸多問題,但是政府、銀行、擔保機構等各方面都在努力配合,不斷地進行體制創新和制度創新,再加上國有企業自身素質的不斷提高,我們有理由相信國有企業融資的道路會越走越寬!
|